海南国联文化艺术研修院
Hainan Guolian Cultural and Art Training Institute

需要了解的国学常识汇总38条详解

发表时间:2024-03-16 20:37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获得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本期小编就帮读者们汇总了一些国学常识,读完这些,相信你们对国学的造诣会更深一层!

国学常识一:中国到底指哪里

“中国”一词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因为华夏民族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把自己与四夷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


图片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由于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在1912年。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国学常识二:龙的“九子”是哪九个?

相传天上的龙一共生了九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掌控着人间的某个领域,保护着人类。龙的这几个儿子非常有个性,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


图片



(1)好重的龙: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2)好望的龙: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3)好吃的龙:饕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4)好杀人的龙: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5)好打抱不平的龙: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6)好烟火的龙: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7)好水的龙: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8)好安静的龙: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9)好鸣的龙: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钮上。

亲爱的读者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在哪里见到的龙都是同一条龙哦!


国学常识三:“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尚方也作上方,这是掌管制造供应御用器物的官署,于秦朝始设。尚方宝剑,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若把尚方宝剑赐予大臣,大臣便有了特许权力。例如《前汉书》所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之特权。明末辽东督师袁崇焕即是用御赐尚方宝剑,将东江总兵毛文龙斩首。而毛文龙本人也有尚方宝剑,但没能派上用场。当然,这样的先斩后奏也必须依法行事,尤其不能触怒君主。袁崇焕对毛文龙先斩后奏,就引起了明思宗的不满,该事件亦成为袁崇焕日后被处决的原因之一。


图片


除了尚方剑,皇帝还可赐予臣子符节、丹书铁券、黄马褂等。以上几种都可作为荣誉的象征,符节和尚方剑一样,多作为一种授权形式,持节者有先斩后奏的生杀之权。而丹书铁券和黄马褂,主要是一种奖赏性凭证,有的甚至可以抵免死刑。

图片

国学常识四:什么是“三礼”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图片


《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是讲述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思想、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国学常识五:中国一共有过多少个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至1912年溥仪在辛亥革命后宣布退位,其间的两千一百三十二年我国共产生封建王朝皇帝四百九十四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七十三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二百五十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一百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六十人。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君王,即“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图片


在这四百九十四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位时间也很长,但他表示不敢超越祖父功德,在位六十年后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乾隆皇帝是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直到八十九岁才寿终正寝。位居长寿皇帝第二位的是女皇武则天,她活到了八十二岁,她也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所有皇帝中,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他不到一岁继位,八个月后夭折了。还有一位境况更凄惨的皇帝,即金朝末代的完颜承麟,他刚刚当上皇帝就被入城的蒙古军杀死了,从继位到被杀还不到半天,是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国学常识六:“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古人很相信天象、星宿之说。认为天上有三垣,分别是紫微、太微和天市。而紫微垣居中,且位置永远不变,所以自古一直把紫微当作天帝的代表星,认为天帝就住在那里,天帝住的地方被叫作“紫宫”。皇帝又叫"天子”,一直被认为是上天的儿子,自认为是紫微星转世。皇帝住的宫殿,自然就跟上天的“紫宫”一样了。另外,在古代,“紫色"是一个吉祥的颜色,自古就有"紫气东来”的说法。


图片



皇帝的居所一定是异常宏伟,围墙宽阔高大就像城墙一样。除了后宫的娘娘、宫女、太监、皇宫侍卫和被召见的大臣外,谁都不能随便出入皇宫。对于一般人来说,皇宫更是禁地。“紫禁城”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了。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也是国家举行重大活动和进行各种礼仪的地方。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后妃们生活的地方,由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如今,紫禁城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了。

国学常识七:“福禄寿”怎么来的?

香港TVB电视台有档娱乐节目叫《无敌福禄寿》,非常受欢迎。这档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比较合乎民俗习气,因为“福禄寿”这三个兄弟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心中的“幸运之神"。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天天嘴里喊着“福禄寿",心里想着“福禄寿”,可这个“福禄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


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原本是怪兽模样,他的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只硕大的野猪。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的,《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以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任道州剌史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从此以后,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作福星供奉。后来福星阳城一直以温厚的长者形象示人。

禄星主管官禄,也叫文昌星,禄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进入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官里的那颗禄星就更显得明亮了。

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便换成了桃木手杖,后来明朝取消了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从此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寿星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一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的形象。

国学常识八:“乌纱帽”最初是指什么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图片


乌纱帽最初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成为正式“官服”始于隋唐时期。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隋朝为了区分等级,便在乌纱帽上装饰玉饰,以块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至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乌纱帽又有了新变化,即在帽子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是为了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所采取的新举措,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